《上海第三只眼》3月29日特稿(文:海之子):依据中国知名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3月25日所发布的《2024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以及相关详实数据显示,在2024年期间,美军大型侦察机于南中国海空域展开的抵近侦察行动约达1000架次,而海洋监视及测量船累计活动时长高达706个舰日。相较于2023年,这两项数据均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并且,在全年之中,有343天至少有一艘侦察船在该海域执行作业任务,几乎不存在所谓的“空窗期”。
就具体案例而言,美海军“罗斯福”号航母虽然在南海累计部署时长为98天,然而其主要活动内容集中在例行训练方面,并非开展高强度军事行动。再看美军航母打击群,在2024年共计8次驶入南海海域。不过,其中有5次的活动时长仅仅维持在3-5天,而且大多选择诸如巴拉巴克海峡等处于边缘位置的路线进行快速过航,并非实施长期的军事部署。值得一提的是,“卡尔·文森”号航母成为近20年来首艘跨越4支舰队辖区执行任务的航母,这一行动充分彰显了美军战略平台所具备的战术灵活性。
在两栖戒备群方面,2024年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的“拳师”号和“美国”号两栖戒备群均未涉足南海区域展开活动。其中,“拳师”号由于船舵突发故障以及船坞维护工作出现延迟等状况,导致其部署计划被迫推迟,最终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活动时间不足4个月;“美国”号则是因为自身战备状态未能达到标准,无法以完整建制进行部署。此外,美国海军船坞登陆舰面临维护延迟、零配件供应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美军两栖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真空”状态。
从国际局势层面来看,受红海危机、以哈冲突等诸多复杂国际事件的牵制,美军的海空兵力被大量分散。在此背景下,美军在南海部署的航母、两栖平台等核心军事力量已然接近其所能承受的极限。即便后续红海局势逐渐趋向缓和,美军在印太区域能够投入的海空兵力依旧会受到诸多限制,数量相对有限。基于此,未来美军有可能通过增加无人平台或者自主武器的部署规模,以此来缓解当前面临的“数量焦虑”问题。
面对美军在南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国积极采取了多维度的应对措施。在外交领域,中国着重强调在国际法框架下所倡导的“航行自由”概念,与美方推行的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存在本质性区别。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有力地驳斥了美方发起的各类挑衅行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积极与东盟国家携手推进《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深入合作。通过为周边国家提供海上搜救、海啸预警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互信关系,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海洋环境。
在军事防御与监控领域,中国致力于构建全方位覆盖南海全域的反潜网络。借助先进的水声探测系统、具备远程作战能力的反潜巡逻机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对美军核潜艇在南海的活动实施实时、精准的监视。据统计,在2024年期间,中国至少发现有11艘攻击型核潜艇以及2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南海海域展开活动。同时,中国在菲律宾基地部署了MQ-9A“死神”无人机,以此为依托,有力地支持了对仁爱礁等重点区域的监视与侦测工作,确保对相关海域动态的全面掌控。
在军事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加强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联合军事演习活动。例如在“肩并肩2024”演习中,成功搭建起临时海域态势感知网络,实现了参演各国之间信息的高效共享与协同作战能力的提升。此外,中国还在琉球群岛部署了AN/TPS-80雷达系统,进一步拓展了对周边海域的监测范围和精度。
在南海岛礁建设方面,中国持续升级南海岛礁的防御设施,大力强化海空监控能力。面对美军的抵近侦察行为,始终秉持专业、安全的原则,采取恰当且有效的应对措施,既展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又体现了高度的克制与智慧。与此同时,中国通过航母跨区部署、战略核潜艇巡航等一系列行动,向外界充分展示了自身强大的力量投射能力。例如,“林肯”号航母对马来西亚巴生港进行访问,这是12年来的首次此类行动,彰显了中国海军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战略存在。
另外,中国稳步推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常态化部署。在2024年,“明尼苏达”号成为首艘长期驻守关岛的该型潜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西太地区的战略威慑力量。
总体而言,美军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尽管试图通过强化侦察力度、频繁开展联合演习等方式来维持其在该地区的“存在感”,然而受到兵力分散以及装备发展瓶颈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常态化部署能力实际上已经触及上限。而中国通过灵活运用法律斗争、先进技术反制、积极开展区域合作以及适度进行军事力量升级等多管齐下的综合策略,切实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完整以及地区的和平稳定。展望未来,中美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博弈或许将更多地聚焦于无人装备的实际应用以及盟友体系之间的对抗等方面。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通过和平谈判与协商解决争端,始终是实现地区长治久安的根本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