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官员对欧洲不满根源

2025-03-30 05:11 文:特菲

0.png


       《上海第三只眼》3月30日特稿(文:特菲):基于近期陆续披露的美国政府内部讨论细节以及公开的政策走向,深入剖析美国官员对欧洲的不满情绪,可发现其源自多个层面错综复杂的深层矛盾。通过结合具体事例与详实数据,这些矛盾得以更为清晰地呈现。

经济利益冲突:“搭便车”争议与能源政策分歧

军事行动成本分摊争议

       在2025年3月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空袭计划的内部讨论中,美国副总统万斯毫不掩饰地表达“讨厌又一次救助欧洲”。这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由于胡塞武装袭击导致国际油价波动,欧洲所面临的油价上涨风险实际上远超美国。这一现实使得美国认为欧洲在军事安全保障方面享受了美国的庇护,却未合理分担相应成本。美国防长赫格塞思也随声附和,提出“欧洲搭便车不可悲”,甚至进一步提议“计算成本向欧洲收费”。

       从数据层面来看,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提供的数据有力地支撑了美国的这一观点。2014-2023年期间,在北约军费开支中,欧洲国家平均仅承担1.5%的防务开支,不仅远低于美国的38%,也未达到北约规定的2%标准。这种巨大的差距,无疑加深了美国对欧洲在军事成本分摊上“搭便车”行为的不满。

能源政策分歧

       美国出于自身战略考量,多次向欧洲施加压力,要求其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然而,德国等部分欧洲国家基于自身能源安全、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权衡,依然坚持与俄罗斯保持能源合作。以2023年为例,欧盟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占比仍高达35%。美国为了扭转这一局面,通过出台《抵抗克里姆林宫邪恶影响力发展框架》等文件,试图将欧洲能源政策纳入其战略轨道,以实现对欧洲能源领域的间接控制,但这一做法遭到了欧洲国家的抵制,进而引发了双方在能源政策上的严重分歧。

战略自主性威胁:控制权争夺下的矛盾激化

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

       欧盟积极推进的《欧洲防御基金》(EDF)和“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计划,旨在提升欧洲自身的防务能力与一体化水平。然而,这一举措引发了美国的高度警惕。2025年2月,美国防长赫格塞思致信欧盟外交代表,特别指出欧盟防务规则中的“排他性条款”可能会损害跨大西洋合作关系,并隐晦地暗示美国可能会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美国在对待欧洲防务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一方面,鼓励欧洲在乌克兰危机等事务中“挺身而出”,以分担美国在欧洲事务中的部分责任;另一方面,又通过北约框架对欧洲独立防务能力进行限制,典型表现为阻止欧盟国家参与五角大楼主导的军工项目。这种矛盾的做法,本质上是美国试图牢牢掌控欧洲军事防务主导权,防止欧洲脱离其控制。

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分歧

       在2025年3月,美国单方面宣布俄乌和谈条件,完全将欧洲排除在谈判桌之外。这一行为引发了欧盟的强烈不满,欧盟外交代表卡拉斯明确强调“欧洲必须在谈判桌上”。而此前美国特使凯洛格也曾明确表态“和谈参与方不会包括欧洲国家”。美国的这种单边主义行径,充分暴露了其对欧洲战略自主权的压制意图。美国希望在俄乌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希望欧洲拥有过多的话语权,从而维护自身在欧洲事务中的绝对影响力。

长期战略重心转移:欧洲在美战略布局中的边缘化

亚太战略优先的副作用

       近年来,美国将战略重心逐步向中国所在的亚太地区转移,这一战略调整导致美国对欧洲的关注度明显下降。2024年11月,欧盟官员无奈坦言“美国对欧洲不是敌意,而是漠视”。法国总统马克龙推动欧洲独立防务的一系列尝试屡屡受挫,便是欧洲在美全球布局中逐渐走向边缘地位的一个缩影。

       从国防预算分配数据来看,这种边缘化趋势更为直观。2025年美国国防预算中,印太地区占比高达27%,而欧洲仅占12%。巨大的预算差距表明美国资源投入的重点已发生明显偏移,欧洲在美国战略考量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降低。

价值观联盟的虚伪性

       拜登政府上台后,虽高调宣称“美国回来了”,试图重塑与欧洲的关系,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延续了对欧实用主义政策。以空客与波音的航空补贴争端为例,美国不顾所谓的“盟友关系”和“共同价值观”,仍然对欧洲加征关税。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价值观外交”的虚伪性,所谓的“价值观联盟”在实际利益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国内政治与利益集团驱动:内部因素对欧美关系的影响

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

       美国国内的军工复合体在对外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国军火商高度依赖欧洲订单来维持自身的产能和利润。2023年,欧洲从美国进口的F-35战机和“战斧”导弹总额达120亿美元。为了确保欧洲持续增加防务开支,美国通过不断渲染“俄罗斯威胁”,制造紧张氛围,从而推动欧洲国家购买更多美国军火,其实质是为了满足国内军工利益集团的需求。

民粹主义与反欧情绪

       特朗普政府时期推行的对欧强硬政策,如加征关税、质疑北约第五条款等,尽管随着选举周期有所调整,但共和党保守派内部仍普遍视欧洲为“高福利低效率”的负担。在2025年3月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共和党议员公开批评欧洲“占美国便宜却不愿承担义务”。这种民粹主义思潮和反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对欧洲的态度和政策走向。

       美国官员对欧洲的不满并非偶然,而是经济利益、战略控制、地缘格局以及国内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由于欧洲在安全、能源等关键领域对美国仍存在较强的依赖,双方关系或许还能维持表面的稳定。然而,从长远来看,欧洲追求自主化的趋势不可阻挡,而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欧洲采取的压制政策,必将进一步加剧双方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正如欧盟官员所感慨的那样:“我们不敢摘下美国的项圈,因为几十年的布局已让欧洲丧失了选择的勇气。”这深刻反映了欧洲在当前欧美关系中的困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无奈与担忧。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