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我国的地方国际传播都被视为国家对外传播的一部分,所以国际社会必然会在地缘政治和资本政治双重框架下解读我国地方国际传播。在当今世界,以利益与价值观为基础的阵营对抗正在加剧,身处此时此境,提升地方国际传播效能就尤为重要。这是毕研韬、焦昆、林媛媛在近日合署发表的文章《地方国际传播的现实生态与基本逻辑》中传达的核心信息。
该文认为,我国国际传播实践中的若干问题都部分源自对作业环境的误解甚至曲解。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势力在蓄意操纵世人对环境的认知。作者认为,我国国际传播面临至少四种挑战和阻碍。一是中西方隔阂扩大深化,衍生后果持续显现;二是我国国际传播理论和手段远远滞后于时代;三是我国对国际传播生态的理解存在偏差;四是生成式AI扩大了价值观间的鸿沟。
该文同时认为,从全球治理视角看,在国际秩序重构的时代震荡中,我国国际传播也面临着诸多历史机遇,具备众多战略优势。一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能够引领我们以辩证思维看待全球变化;二是国家综合实力已达新高度,我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的战略价值;三是社交媒体和智能媒体带来新机遇;四是地方国际传播正在向较高水平看齐,步入效果导向、科学牵引的正确道路。
董关鹏教授在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称:“在今天的全媒体时代,使用专家和创新先锋才会在国际竞争中作为大都会脱颖而出”。问题是我国的国际传播策略主要是由哪个学科的专家建议的?现实中,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专家建议时常针锋相对,有些专家的建议往往违背传播学规律,常常将政治正确与技术正确对立起来。作者认为,在当今国际秩序重构的非常时期,只有同时熟谙国际关系和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专家才有可能理解和胜任国际传播工作。
作者毕研韬是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焦昆是英国班戈中文学校校长,林媛媛是齐鲁晚报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文章刊于《国际公关》2024年4月号上,全文可从《知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