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美国对胡塞武装军事行动决策

2025-03-25 09:24 文:威联斯·卡密

非传统路径下的地缘与政治博弈

1.png


       《上海第三只眼》3月25日消息(文:威联斯·卡密):近期,通过最新披露的加密聊天记录以及多方信源的交叉验证,美国高层针对也门胡塞武装军事行动的决策过程浮出水面,其展现出的非传统特征令人震惊,背后深层次地折射出特朗普政府在地缘战略与国内政治博弈中的复杂考量。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沃尔茨于3月11日在Signal加密平台创建了 “胡塞PC小组” 群聊。群内18名成员皆是核心政要,包括副总统万斯、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国务卿鲁比奥等,但却没有纳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关键军事顾问。在正常情况下,依据《国家安全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美国军事决策遵循 “三军统帅 - 国防部 - 参谋长联席会议” 的标准决策链。例如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军事计划制定、兵力调配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军事行动提供了专业且全面的军事建议。此次绕过传统军事 - 情报协同流程的决策模式,无疑打破了常规,凸显出此次决策的特殊性。

       群聊内容进一步揭示了决策过程中的复杂情况。财长贝森特、国务卿鲁比奥等非军事背景官员深度参与打击方案讨论。鲁比奥提出 “需重新评估欧洲对红海航运的依赖度” 等经济导向议题。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红海航运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石油运输为例,每年全球约有17%的石油通过红海运往世界各地,其中欧洲对该航道的依赖程度极高。中央情报局局长拉特克利夫在群聊中仅被提及3次,且未参与具体战术推演。这与以往重大军事行动中,中情局凭借强大情报能力深度参与决策形成鲜明对比。比如在2011年击毙本·拉丹的行动中,中情局前期通过大量情报收集和分析,为行动提供了关键线索和支持。

       副总统万斯在3月13日群聊中明确指出:“美国3%的贸易依赖苏伊士运河,而欧洲占40%”。这一精准数据直接关联到美国能源部同期发布的一份详尽报告。报告显示,若军事行动引发油价上涨10%,将导致美国GDP减少0.2个百分点,而欧元区则面临0.8个百分点的冲击。基于此,万斯主张 “推迟行动一个月以优化欧洲协调”。国家安全顾问沃尔茨提出 “建立欧洲补偿基金”,要求将行动预算的40%(约12亿美元)转由欧盟承担。这一提议与特朗普政府2024年提出的 “北约经费分摊改革” 形成政策连贯性。当时,特朗普政府以美国承担过多北约经费为由,要求欧洲盟友增加军费开支,引发了北约内部的广泛讨论。此次关于欧洲补偿基金的提议,似乎是这种思路的延续,但遭到了国防部长海格塞斯的反对,他强调 “军事行动的突然性正在丧失”。

       在信息传播方面,尽管防长海格塞斯公开否认泄露计划,但群聊记录显示其于空袭前17小时(3月14日23:00)向《大西洋》杂志编辑透露 “首轮打击将在15日18:00实施”,与实际空袭时间误差仅2小时。这种精准泄密与公开否认的组合,与2024年乌克兰 “星链” 系统数据泄露事件的操作手法高度相似。当时,“星链” 系统的数据泄露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国信息管理和军事意图的广泛质疑。美国政府一方面否认与数据泄露有关,另一方面却有迹象显示部分信息被有意泄露给特定媒体。

       白宫在信息发布上也存在诸多矛盾之处。通过《华尔街日报》等渠道释放 “行动已获联合国授权” 的误导性信息,但群聊记录显示联合国安理会151委员会在3月14日仍在就授权问题激烈辩论。这种信息差导致欧洲多国在行动后24小时内出现外交抗议潮。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至少10个欧洲国家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对美国未经授权采取军事行动的不满。然而,有趣的是,美国国内支持率反而上升3个百分点。这或许反映出美国国内部分民众对政府强硬外交姿态的认可,尽管这种姿态在国际上引发了争议。

       万斯在群聊中3次质疑 “总统欧洲政策与军事行动的协调性”,并强调 “需保密经济担忧”。这种公开分歧与2024年万斯在芬太尼危机中的 “温和派” 立场形成呼应。在芬太尼危机期间,万斯主张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问题,与特朗普政府部分强硬措施存在差异。此次在军事行动决策中的质疑,可能构成对特朗普外交决策的软性牵制。

       《大西洋》杂志总编辑戈德伯格被意外拉入群聊的事件,暴露出特朗普团队存在系统性信息管理漏洞。该杂志2024年曾发表多篇支持特朗普中东政策的专栏,此次 “意外” 或为双方达成某种默契。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政治中媒体与政府之间复杂的关系,媒体有时会成为政府传达特定信息、引导舆论的工具。

       白宫将行动定性为 “应对突发威胁”,但群聊记录显示该计划早在2024年11月就已进入筹备阶段,与特朗普在国情咨文中强调的 “即时决策” 形象形成矛盾。这种时间差为后续将行动与伊朗核问题挂钩预留了空间。美国一直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对手,通过将此次军事行动与伊朗核问题挂钩,试图进一步对伊朗施加压力。

       通过将军事行动与 “维护国际航运自由” 挂钩,美国正试图重构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践解释权。此次行动后,美国海军已向53个国家发出 “护航合作” 邀请,其中32个为非北约成员国。这一举措旨在扩大美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影响力,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海上安全秩序。然而,这种单方面的行动是否符合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无疑将成为未来国际舆论和外交博弈的焦点。

      美国此次对也门胡塞武装军事行动的决策过程充满了非传统因素,背后涉及地缘战略、国内政治、国际舆论等多方面的复杂博弈,其影响和后续发展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关注。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