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近期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勾勒了国家与经济发展的规划,强调增强抵御“全球冲击”的韧性。然而,两大挑战可能持续阻碍中国实现雄心。
《上海第三只眼》4月6日消息:(本文来自IISS机构推送:作者:埃里克·格林,中国项目研究助理;梅雅·努文斯,中国安全与防务政策高级研究员)
两会概况与政策重点
2025年3月初,两会召开,代表们讨论了2025年发展计划,并参与习近平主席及其他政治局成员主持的活动。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目标与高层政策,聚焦刺激消费、推动创新以扭转经济增长放缓,并实现对美国的技术超越。报告还重点强调防范“全球冲击”和化解国内关键领域风险,包括增加粮食与能源储备、降低供应链脆弱性。
两大核心挑战
信息获取与执行困境
中央政府难以从关键部门获取准确及时的信息,官员普遍存在风险规避心理,导致改革与政策创新受阻。尽管已制定应对计划,但这些问题可能持续拖累经济、社会、政治及军事改革的进展。
军队现代化与信息化短板
两会重申解放军需加快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即“信息化”),这是习近平军事改革的两大核心任务之一(另一为“智能化”)。然而,解放军原计划在2020年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目标,但进展未达预期。2024年中央军委解散战略支援部队,新设信息支援部队等,凸显改革仍处攻坚阶段。
经济与安全政策
粮食与能源安全:政府要求严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稳产保供,并建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扩建石油储备基地。这些措施既是应对潜在冲突的准备,也旨在通过保障民生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风险防控:2025年十大政策目标之一是防范外部冲击,地方需完善粮食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机制。习近平曾警示“制度陷阱”,反对因系统缺陷而过度叠床架屋,强调系统整合。
台湾政策调整
两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及促进两岸“经济文化合作”及制定支持政策,呼应2024年对台工作会议中“支持台商企业”“吸引台湾青年”的表述。这显示高层要求地方加紧推动两岸经济融合,整合此前探索的多领域路径。
结语
两会既展现了中国应对内外挑战的政策框架,也揭示了改革深水区的现实阻力。从经济韧性到军事现代化,从信息治理到两岸关系,中国的发展路径仍需在复杂环境中寻求平衡。
作者简介
埃里克·格林
中国项目研究助理
埃里克的研究领域涵盖中国精英政治、安全与防务事务,尤其专注于中国的灰色地带活动与威慑战略。他还定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撰写关于政治与意识形态改革的分析简报。
研究专长:
台湾海峡灰色地带活动
中国威慑战略
中国精英政治与党内意识形态
语言能力:
普通话、英语
教育背景:
在加入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之前,埃里克曾于牛津大学中国中心深造,主攻习近平思想与两岸关系研究,获现代中国研究哲学硕士学位及历史学学士学位。此外,他还在台北的台湾师范大学学习普通话。
梅雅·努文斯
中国安全与防务政策高级研究员
梅雅的研究专长涵盖中国跨军种防务分析、国防工业与创新,以及中国区域战略事务与国际关系。她主导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关于中国“数字丝绸之路”的研究,并曾与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共同牵头“中国安全项目”。
研究领域:
中国防务改革
两岸关系
东亚地缘政治
语言能力:
英语、荷兰语、中文、西班牙语、法语(中级)
教育背景:
在加入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之前,梅雅曾于欧洲对外行动署(EEAS)驻台北办事处担任政策官员,并在欧盟驻新西兰代表团担任贸易分析师。她曾在私营咨询公司及国际组织从事外交政策、安全与防务领域的研究工作。
梅雅拥有麦考瑞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学士学位、莱顿大学与克林根德尔研究所联合颁发的国际关系与外交学硕士学位,以及牛津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现代中国研究哲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