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三只眼》3月27日特稿(文:杜兰特):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若欧盟成功塑造为一支独立力量,并与中美构建起三角关系,那么其摆脱美国长期控制的可能性值得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且精准的推理分析。
军事自主性增强:直击美国控制根基
欧盟启动的“2030战备计划”意义深远,该计划明确要求成员国将65%的军备采购实现本土化,并规划投入高达1500亿欧元用以大力扶持自身军工产业。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对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庞大利益格局产生强烈冲击。回顾2024年的数据,当年欧盟军购费用的三分之二都流向了美国,同时美国对欧贸易逆差竟达2356亿美元之巨。这组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此前欧美在军事贸易领域的深度捆绑。
然而,随着欧盟独立防务体系逐步成型,北约框架下长期以来“美主欧从”的军事结构正发生实质性的松动。以俄乌冲突为例,美国对于德国重整军备的态度显得暧昧不明。这背后的逻辑在于,一旦欧盟防务自主性不断增强,美国将失去在欧洲安全议题上呼风唤雨的关键杠杆。因为欧洲安全事务不再完全由美国主导,欧盟能够凭借自身的军事力量和决策体系,在安全问题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选择权,从而削弱美国对欧洲军事事务的绝对掌控。
经济与科技领域:构建有力对冲机制
在经济与科技层面,欧盟积极布局,构建起一套对美国控制的对冲机制。欧盟通过《数字市场法案》全力构建“技术主权”,旨在打破美国企业在数据领域的垄断地位。同时,其芯片法案计划投入430亿欧元用于大力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这无疑是对美国在数字经济领域霸权的直接挑战。
在货币领域,欧元作为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尽管其国际化进程长期受到美元的强力压制,但欧盟并未放弃努力。2024年欧盟推动的跨境支付系统已成功吸引12国参与,这一举措可视为对SWIFT体系的替代性尝试。一旦该支付系统不断完善并扩大影响力,美国利用金融手段对欧洲进行控制的难度将大幅增加。回顾欧债危机期间,美国曾通过货币狙击等手段对欧洲经济施加影响,而如今欧盟经济自主性的提升,将使美国难以故技重施。
地缘政治博弈:发挥战略缓冲价值
当前欧盟对华政策呈现出“竞争性共存”的独特特征,其《全球门户计划》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存在高达600亿欧元的投资重叠。这种微妙的三角关系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
当美国在亚太地区不断施加压力时,欧盟可充分依托中国广阔的市场来消化自身过剩产能。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目前中国市场已吸纳欧盟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12%,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双方在经济领域合作的潜力。而对于中国而言,通过与欧盟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如围绕ASML光刻机展开的谈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美国对欧洲的科技封锁。从贸易数据来看,2024年中欧贸易额同比增长8.1%,而美欧贸易额增速仅为1.5%,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中欧经济合作的强劲动力和广阔前景,也进一步说明欧盟在中美之间能够发挥独特的战略缓冲作用。
结构性矛盾:掣肘美国控制企图
欧盟内部存在着“新欧洲 - 老欧洲”的地缘分歧,法德轴心与中东欧国家在防务投入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使得美国难以复制冷战时期打造“统一战线”的成功模式。
俄乌冲突爆发后,尽管欧盟在短期内强化了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但从民众意愿层面来看,71%的德国民众和63%的法国民众明确支持建立独立防务体系。这种广泛的民意基础,无疑构成了美国对欧盟实施长期控制的巨大软肋。因为民众的意愿将促使欧盟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加倾向于追求战略自主,减少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风险提示:多重约束下的艰难前行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欧盟战略自主进程面临着诸多严峻的制约因素。首先,欧盟防务预算仅占GDP的1.5%,这一比例远低于北约设定的标准,意味着欧盟在军事能力建设上的投入相对有限,难以迅速实现军事上的全面自主。其次,成员国主权让渡意愿不足,这使得欧盟在推进一些涉及共同利益的重大决策时,往往面临重重阻碍,难以形成统一且高效的行动。再者,在关键技术领域,如高超音速武器等,欧盟仍严重依赖美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欧盟军事和科技的独立性。
尽管如此,若欧盟在防务预算提升、成员国主权协调以及关键技术突破等多个领域能够实现协同共振式的突破,那么美国对欧盟的控制将呈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减效应。正如2025年《欧洲防务白皮书》所明确宣示的那样,“战略自主是欧洲生存的必然选择”。这表明欧盟已经深刻认识到战略自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未来欧盟能否冲破重重束缚,真正实现摆脱美国控制的目标,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