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毕研韬焦昆 战略传播前沿
2024-03-07 14:21 海南
毕研韬,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
焦昆,英国班戈中文学校校长
焦昆: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十分关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变化,因为这关乎我们的生存环境。作为传播学专业的毕业生,我格外关注中国对外传播的风格变化及其内在逻辑。毕教授,你认为是你们国际传播专家在给中国政府支招吗?
毕研韬:我和同行讨论过这个问题。据我个人观察,不是我们国际传播专家在支招,至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专家的建议。
焦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传播专家”,你指什么?
毕研韬:在国内,不是只有国际传播学界的专家在讨论国际传播。这由来已久。尤其是2021年5.31讲话后,不少“新”人涌进国际传播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研究输入了新鲜血液。在国内,有些专家的曝光度很高,也热衷于出谋划策。但坦率地讲,有些人还不具备国际传播的思维,还不了解国际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焦昆:这有什么后果?
毕研韬:他们的基本逻辑是中国要持续加大对外传播的声量,但他们无法兼容政治正确和技术正确。中国一直在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渗透,而实际上西方社会(甚至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在小心翼翼地防范外部政治干预(包括信息渗透)。这种势头越来越猛。这不是单纯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而需要借用“冲突的螺旋”概念加以分析。这是信息领域的“安全困境”。研究国际传播必须理解“不可沟通性”(incommunicabilty)概念。中国亟需提升信息供给的质,而非简单扩大信息供给的量。
焦昆:西方防范外部信息渗透,具体做了什么?
毕研韬:在认识和舆论层面,一些概念的问世和复兴(如“锐实力”、“政治战”)就是前兆。在实践层面,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都已出台了防范外国政治干预的法律,加拿大也正在制订类似法律。
焦昆:中国的国际传播专家不给中国政府支招吗?
毕研韬:不是。目前国内的国际传播专家还不具备相应条件和能量。
焦昆:从新闻报道看,现在国内的国际传播研究很红火。
毕研韬:这是个泡沫,一个不用外力戳,自己就会破的泡沫。泡沫破灭后还在坚持国际传播研究的才是希望所在。
焦昆:关于国际传播研究的门槛,你有什么看法?
毕研韬:我个人认为,现在从事国际传播研究,必须同时具备国际传播和国际关系的学科素养,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当然研究国际传播的前提是了解真实的全球涉华传播生态,并理解其内在逻辑,但做到这点很困难。
焦昆:与志同道合者建立学术联盟,一起推动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升级换代,这个想法行得通吗?
毕研韬:难于上青天,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正确。实际上,这些年我和朋友们讨论过:国内究竟谁在做国际传播研究?我们是扳着手指头在数。
焦昆:应该如何破局?
毕研韬:新闻学“没落”之际,正是传播学勃兴之机。ICT(信息与传播技术)越发达,人类越需要传播学的指引。我一直认为,恢复传播学的本来面目,释放传播学的巨大能量,普及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是爱国、爱民、爱人类的实际行动。但愿更多人能认识到这一点。
焦昆:你这是“觉民行道”的理念吧?
毕研韬:是。这是适合当下中国国情的传播策略,也符合提升社会韧性(信息韧性)的历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