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韬:海南•小妹

2024-07-12 05:23 毕研韬

1.png

      2003年12月21日,我平生第一次踏上海南岛。在此之前,我只是在“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美妙歌声里神游过海南。

  2003年春夏之交,一对在英国工作的中国医生来海南旅游。回英国后,他无限感慨地对我说:“海南之美不亚于英国的海滨胜地,只是海南的名气还有待提升。”朋友的鼓动坚定了我回国后游海南的决心。

      的确,海南岛上的怡人风光让我这个山东大汉艳羡不已:那平时只能在荧幕上看到的椰子树、棕榈树在岛上随处可见。更令人欣慰的是,海南大学的工作环境也像这如诗如画的海南风光一样吸引人。

  与此同时,海南人习以为常的“小妹”更激起了我的好奇。

  众所周知,称呼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区烙印。中国人的称谓区分父系和母系,看重年龄和地位,所以中国人的称谓系统庞大而复杂。西方人的称谓却简单得多,不强调血缘关系和社会等级。平时,西方人大多直呼其名,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此,师生之间如此,老板与员工之间亦如此。

    称呼语也在经历着岁月的涤荡。原先中国人常用的“老爷”“同志”“小姐”已经或正在淡出历史舞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 JJMMGGDD已在虚拟社会里遍地开花。

    我总是对新发现的称呼语怀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去年到莎翁故居Stratford-Upon-Avon观光时,我惊奇地发现一位男性小摊主竟用“Hi, darling!”招呼一位陌生的女顾客。在我的询问下,这位摊主解释说:“在这里,用darling称呼陌生女性并无不妥。”当我问到“有没有与darling相匹配、对陌生同性的称呼”时,他说“我们用‘Hi, mate!’”西方人的浪漫与随意由此可见。

    在海南,朋友告诉我,在服务场所,你可以称呼比你年少的女性为“小妹”。

      一声“小妹”在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远胜过虚拟空间里的MM。小妹,是“我家小妹”还是“后街小妹”? 这种模糊但亲昵的称呼折射出了海南岛上特有的风土人情。不知这一称谓是否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也不知文化人类学家们是否对此课题感兴趣?


(2004年1月15日《博客中国》首发,2005年11月1日《南国都市报》第34版转发)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