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研韬
2017年12月我国拥有533万个网站,2024年6月为391万个,六年半里减少了142万个,平均每年减少约21.8万个。就在这样的互联网生态下,2024年4月15日,一个新型网站在上海逆行问世(试运营),这就是今天颇受境外关注的《上海第三只眼》。
我的合作者吴祖华
《上海第三只眼》是纯粹的草根网站,其两位创建者都是地道的布衣,而且没有任何政府资助。我的合作者吴祖华IT技术不错,但仍在服务业打拼来养家糊口,而我是一名出身农村的普通大学教师。
粗略算来,我和祖华“相识”已近30年。当年有个《全球统一网》经常在我不知情时转发我的文章,后来得知网站背后就是祖华。过去30多年里他经营过的网站之多,现在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说实话,以前我并不接受他网站的定位与风格,感觉是小朋友在过家家。换句话说,2024年4月之前他运营的所有网站都与我没有丁点关系。2024年初,他告诉我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公司,并在那里运营一个网站。他邀请我施以援手。
经过评估,我建议他在上海重新成立一家公司,名叫“上海第三只眼发展传播有限公司”。他欣然同意,并于2024年4月11日拿到营业执照。与此同时,我建议用这家公司名义申请一个网站,名曰“上海第三只眼”。他照此办理,顺利办妥了所有手续,并在试运营后于2024年5月18日正式开张。
为什么是“第三只眼”
为什么在上海?我在创刊词中已经说清楚了,此处无需赘述。为什么是“第三只眼”?原因有三:一是借用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第三只眼”概念;二是契合西方社会的“上帝之眼”概念;第三,最为紧要的,我们借此传达团队的理念:从更高维度、从第三者视角观察世界。
这个策略的设计是基于我对当今世界的观察和专业修行。如今,从全球看,世界在加速“去全球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式微,而以地缘政治和价值观为经纬的新联盟在加速建构。从国内看,随着自媒体发展,利益多元化,传统价值观体系正在崩塌,社会已明显分化。
传播学孕育于世界大战中,而国际传播与国际政治盘根错节,互塑共生。在接触到跨文明对话及和平理论后,我深刻认识到了跨圈层、跨阶级、跨种族、跨宗教、跨国界、跨文化、跨文明沟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社会要和谐,世界要和平,就需要了解彼此的逻辑与诉求,而这需要新理论的牵引,需要交流以达成共识。这就需要“第三只眼”。
我为什么退出公司
《上海第三只眼》上线后,我申请转让全部股份从而退出公司。2024年7月22日,上海有关方面通知已完成变更手续。似在其内,实在其外,这种状态正合我意。
我在上海只是练兵。当初,我给《上海第三只眼》的定位是“人类传播试验新平台”,用意即在此。我的兴趣不在境内。按照我的专业理念,在境外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平台,以检验我平生所学,进一步发展传播理论,这才是我的夙愿。新加坡《今日亚洲》杂志社社长万佳葆兄在《一位清醒的中国传播学教授》中阐述了我的理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中学时代我在作文里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现在我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虽无意于当英雄,但愿意逆流而上。能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心甚欢,况且业已得到诸多肯定与支持。在他人眼里,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但在我眼里已没有过不去的关卡。
当然,我热诚欢迎各国各界同仁加盟同行。
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
2024年9月12日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