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愿更多朋友能悟出“品牌之道”
书名:品牌之道
作者:毕研韬(主编)、张睿、吴君静、何晶娇、贺勇、蒋锐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中国是世界上品牌快速成长的最后一块处女地,也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品牌发育最迟缓之地。
为什么有的品牌能够跨越几个世纪,历经上百年而基业长青?为什么有的品牌经历了千辛万苦获得了成功却轰然倒塌?为什么有的企业却在挣扎中苦苦度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它是一家在西方人眼中“低价位、低质量、仿制品”的三流公司,现如今,经过全球化品牌战略的洗礼,它已经成为在移动客户端领域唯一一家可以和苹果抗衡的公司——韩国三星。
我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之所以拿我们国人普遍不太认同的韩国作为例子更是想引起一定的反思: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却没有与身份相符的众多的民族品牌立于世界品牌之林?中国的品牌战已经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口,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逐渐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型,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大国寡品,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没能树立起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地位。在品牌全球化竞争的今天,我们要建设“品牌长城”,而不是“产品长城”。
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品牌快速成长的中国,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一机会?能不能真正地拥有更多的国际品牌?
在品牌草创的时代,品牌只是一种概念,就算从事行业多年的相关人员也并非皆能深刻地了解其含义。如今,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品牌精细化的重大课题。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系到企业、产品以及市场的各个方面;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人为地加以割裂。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工程,始终贯穿企业的内外。
时至今日,中国本土在行销领域兴起了一个热门词汇——品牌资产(Brand Equity)。品牌资产的形成并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而是建立在品牌的营销传播、消费者对产品的经验以及品牌命名等一系列的认知之上的资产。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广告行业发达的地区便提出了这一概念,可见中国本土企业对于品牌概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视。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其肩负的不仅仅是对企业品牌的打造,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价值观念。我也曾经提出过:“中国是品牌可以跳跃式增长的最后宝地。”中国品牌发育的迟缓,也给了品牌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更多快速成长的机会。
很荣幸能有机会成为《品牌之道》一书最早的读者之一。本书是一本品牌实战手册,内容统筹完善,脉络清晰;案例丰富,章节中也有对个人品牌、组织品牌、区域品牌等等一系列品牌形式的独到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国家品牌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正所谓“水无常态,道无定法。”建立成功的品牌亦是如此,无道中暗含着正道,无法中蕴藏着定法。愿朋友们能从此书中悟到更多的“品牌之道”。
李光斗
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