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登珠峰的广播记者张小平(连载之一)

2024-04-23 16:45 刘振敏


              

1.jpg


作者:刘振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退休高级记者


张小平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高级记者、副总编辑。

青少年时代,他凭着激情和浪漫走进西藏、结识西藏;不惑之年,他凭着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和担当描绘西藏、记录西藏;花甲之年,他凭着刻骨铭心的情怀讲述西藏、书写西藏;古稀年代,他凭着难舍难分的痴迷拥抱西藏、享受西藏。他写下了上百万字的文章,生动、准确地记录了西藏的沧桑巨变。他为我国涉藏广播事业的贡献一点也不“小”,他所走过的道路一点也不“平”,他的血脉和名字早已与“西藏”二字水乳交融。

194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的汉族少年张小平,从北京101高中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进入中央民族学院藏文专业学习。“没有人敢去的地方,我偏要去看看;没有人敢闯的秘境、险境、苦境,我偏要去闯一闯!”这就是张小平的个性。   

1963年大学三年级时,他坐了七天七夜的汽车,穿着老羊皮袄到达拉萨郊区堆龙德庆县,开启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他与翻身农奴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般在平原生活的人到了海拔3000米以上多少都会有高原反应,但苍天特别眷顾张小平,让他很快适应了西藏的气候。他以共青团干部的姿态严于律己,很快就与房东亲如一家。为尊重藏族同胞习俗,他眼睛不眨一下就吞吃了那血淋淋的生猪肉。

实习期满分别的时候,老乡们背着鸡蛋、蚕豆、杏干,用最高的敬语为他送行。几十年过去了,张小平眼含泪花,哽咽地说,那几个月我学习拉萨藏语进步最快,我从心底里感谢这些纯朴的藏族老师。48年后,当再次回到那个梦牵魂绕的村庄,张小平的第一个房东小次仁顿珠老远就认出了老朋友,并大声叫着他的藏语名字“列谢啦!”。见面后的激动、热情劲儿,就像多年没见的亲兄弟,紧紧握住彼此的双手,说不完当年的趣事,道不完村庄的变化。

本来张小平写血书要求到西藏工作,但1965年毕业时他被分配到急需要专业人才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任民族部新闻组组长、民族部副主任、中央台副总编辑。期间他一直从事喜爱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工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已赴藏50余次,足迹遍及西藏各地,就连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区的藏族聚居区也多次留下他的身影。他属马,一到西藏就焕发龙马精神,像一匹脱缰的马,越是艰难、神秘的地方就越要去。

他录过布达拉宫低沉、庄严的法号声;他走进过冈底斯山、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脉;他写过空气稀薄的珠穆朗玛峰;他在羊八井地热水湖和间歇喷泉旁做过现场口头报道;他多次到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昌都、阿里的农牧区和无人区采访;他拍下了雅鲁藏布江和高原几大湖与天相连的景观;他领略过青藏、川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的沿途风光;他还四次进入阿里寻访古格遗址、东噶石窟壁画和日土、普兰的古代城堡。半个多世纪的西藏游走,使张小平对西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就连妻子也是位藏族美女。

张小平就是为西藏而生。如今,在某些喜庆场合,他会穿藏装,饮食上他也喜欢糌粑、酥油茶和甜茶。他珍藏着数量可观的涉藏资料,家里十几个柜子里都是涉藏图书、照片、录音带。他对西藏如醉如痴,事业和生命早就与西藏融为一体了。西藏几乎成为他生命的全部。

一个甲子过去了,他的50多本日记和采访笔记,他的四部著作,他的几百盘磁带,他的几万张照片,还有化成电波的数不清摸不着的广播报道告诉人们:张小平活得轰轰烈烈,活得潇洒、值得!

张小平的成功在于他的勤奋,刻苦,善思考,记者的敏锐,对事业的执着,还有赤诚的爱国心。回顾走过的路,取得的成绩,他淡淡地归结为“机遇”。这可不是简单的机遇,而是靠他勇毅探索、不懈追求赢来的。有些人为名利而争,有些人为金钱、安逸、荣华富贵而争,而他甘为一生的酸甜苦辣而拼搏。大千世界能有几个这样的“痴心书生”?

在52年的记者生涯中,张小平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或者之最,有的已填补了广播史上的空白。他是第一位登珠峰的广播记者,他是我国恢复民族语言广播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是我国搜集、撰写民族广播史料最多的新闻人,他是超龄超时、连续六年援藏的广播记者。

编辑:毕研韬 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